深秋的金华,风中满溢桂花的甜香,阳光穿过梧桐树的枝叶,在青石板上跳跃出斑驳的光影。金华市非遗馆(金华府城隍庙)如同一位置身岁月长河的睿智老人,静默守护着千年文化的呼吸与脉动。近日,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、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“非凡同学 美在传承”非遗公开课在这里温情启幕——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,更是一次唤醒城市记忆、牵动情感共鸣的沉浸之旅。
沉浸观演:当非遗成为一场穿越时空的戏剧
如水月色下,“非凡同学 美在传承”公开课将非遗编织成一部动人的“非遗创新传承剧”——以‘婺风遗韵 见人见物见生活’为核心,以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望”为脉络,从浦江板凳龙,到国家级非遗“金华火腿腌制技艺”,再到省级非遗“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”等,73项金华市的非遗项目被自然编织进剧情叙事中。

春生:板凳龙随鼓点游弋,如春水初醒,生机涌动;夏长:竹编映月,荷塘清辉,织就一季清凉;秋收:蓝印花布随风扬,似金色稻浪翻涌;冬望:道情声声咏岁末,诉说对春的殷切期盼……

这场剧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。观众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剧情的一部分——可以跟随龙灯队伍巡游,在非遗市集间体验市井文化的烟火气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参与演出的演员群体既有非遗传承人,也有演艺零基础的高中生。十六岁的小洪一遍遍练习婺剧步法,汗水浸透了戏服。他说:“以前觉得非遗是‘老古董’,现在才发现,它是活的,有温度的。”

创新实验:以剧为课,让传承“活”起来
“非凡同学 美在传承”公开课的核心理念,是“以剧为课”的实践模式,它强调排演即是深度学习非遗的过程。参与道具制作与演出的小陈笑言:“我不仅学会了雕花,更读懂了每道花纹背后的吉祥寓意。”

这种“在做中学,在学中传”的模式,让非遗传承从“口传心授”走向“知行合一”。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:“我们想证明,非遗不仅可以被保护,更可以被创造、被激活。它应该成为现代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。”
这场非遗公开课,不仅是一次创新之举,更是与文化的深情对话。众多观众动情留言:“在‘非凡同学’,我找回了小时候看庙会的感觉。那种热闹,不是喧哗,而是从心底漫出来的暖意。”“精美绝伦,第一次看到,高级感满满。”“有幸沉浸式零距离观看‘非凡同学,美在传承’非遗公开课,可以用‘唯美、震撼、感动’来形容……在众演员谢幕那刻,内心充满敬意,正是有这么多台前幕后的表演者和工作人员,创造出一部完美的非遗特色表演剧,在观看的同时收获了知识,对家乡更多了一份深深的眷恋之情。”
触手可及之美:当非遗走进寻常周末
今年9月,第三季“非凡同学”非遗体验课如期开课。每逢周末,金华市非遗馆内总是一片欢声笑语。孩子们围坐在长桌前,眼神专注地追随非遗传承人的巧手: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灯影下,一根银针如何刺出星河流转;磐安竹编的经纬交错间,一片青竹怎样编织成蝶舞花香;婺州扎染的染缸里,一匹白布何以浸染出山河岁月;宋代点茶的茶筅轻响中,一盏沫饽怎么浮起宋韵风雅……
“妈妈,你看我编的蝴蝶像不像?”阳光下,小女孩举起竹编,竹丝泛着金光。妈妈柔声回应:“像,像咱们金华山水间飞舞的那一只。”这样的对话,在馆内时时可闻。非遗,不再是课本里的陌生词汇,而是可触摸、可创造、可拥抱的生活。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:“长达两个月的非遗体验课,孩子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热爱。”
“非凡同学”:一场跨越三年的文化接力
“非凡同学”的故事,始于2023年。那一年,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“文旅融合”为墨,以非遗为魂,在城隍庙的历史画卷上,落下了传承与创新的第一笔。三年来,它如同一棵扎根沃土的树,根系深植传统,枝叶却蓬勃伸向未来。

2023,初试啼声:在城隍庙的古戏台上,木雕师傅手把手教孩子们刻下第一道纹路;老艺人一曲婺剧,唱尽了百年悲欢。
2024,播撒校园:走进15所小学,东阳木雕的刨花、浦江剪纸的红纸、婺州扎染的蓝靛……非遗的种子,在童心里悄然发芽。一名孩子在作文本上写道:“原来我的家乡,藏着这么多会讲故事的‘宝藏’!”
2025,花开遍地:走进社区、企业、福利院。银发长者与年轻人共编竹篮,指尖交错间传递的不只是技艺,更是温度;在企业工坊,非遗纹样融入时尚潮流,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辉。
每一次迈进,不仅是非遗传承广度与深度的延伸,更是“非凡”二字的生动诠释——在坚守中不凡,在创新中重生。这个深秋,在非遗的光影中,共同触摸历史的脉搏,感受文化的温度,共同见证——传统,如何在与现代的拥抱中,焕发新的生机。愿你我,都成为这场传承与创新之旅中的——“非凡同学”。









